日期:2024-03-14 01:20:56 标签:
本文2743字,读完大约需要5分钟
1
1875年1月12日,爱新觉罗·载淳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中一命呜呼。作为同治皇帝,他以不到十九岁的年龄,成为了清朝十二帝中最短命的一个。其死因正史说是梅毒,野史说是天花,还有的说是梅毒加天花。
1856年4月27日,同治出生。他的父亲是25岁的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母亲是21岁的叶赫那拉氏——生下载淳之后母以子贵,从进宫时的兰贵人终于变成了懿贵妃,再过六年之后进化成为慈禧皇太后。
同治出生的这一年,是咸丰执政的第六年,国际国内一堆事情。太平军将曾国藩围在南昌,幸而天京内讧北王杀东王,天王又杀北王,曾国藩才得以解围。在广州,英国人因为悬挂英国国旗的亚罗号水手被扣留,继而引兵攻城。当时几乎还没有人知道,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揭幕战。
咸丰做梦也不会想到,广州的一次小摩擦,最终竟然导致英法联军在1860年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而他也不得不仓皇逃往承德山庄,把北京的事情丢给弟弟恭亲王奕䜣去处理。也许受了惊吓、也许平时本来就不注重健身,31岁的咸丰终于在1861年一病不起,把皇位传给了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载淳。他临死前把权力分割成两大块:以慈禧和皇帝的后宫一块、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一块。
咸丰以为搞搞权力制衡,就能让大清平安无事地实现权力平稳过渡,但他低估了慈禧的能力和抱负。他一死,慈禧立马联合奕䜣,干净利落地搞政变夺权,把顾命大臣统统消灭完。咸丰死也不会知道,他成了清朝历史上甚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帝。
1861年十月初九,同治在紫禁城太和殿即皇帝位,第二年也就定为同治元年。此前三天,他的娘亲慈禧把顾命大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为大权独揽扫清了一切障碍。
从垂帘听政开始,慈禧掌权接近半个世纪。清帝国的命运,数十年间都掌握在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女子手里。
2
同治登基之初,他还是个6岁的小朋友,每天不过在养心殿做做样子。帝国的一切大小事宜,都由慈禧和奕䜣操控。分工大致是奕䜣有应对处理权,而慈禧有最终决定权。
两人都很清楚:太平天国虽然还存在,但战略形势已经逆转,曾国藩获胜、洪秀全倒台不过就是数年之间的事。实际上这一年还没过半,曾国荃就已经将天京围住,破城不过迟早问题。过去这些年与太平军作战、与英法作战的失败经历,让慈禧和奕䜣达成了一致共识:必须走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不管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归根结底要以西方为师。
这其实是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高层终于迈出的现代化进程第一步。后来的历史书,把这一系列措施统称为洋务运动,也是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西方工业运动。推动者中央是慈禧和奕䜣,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胡林翼一众大员。
实际上咸丰还在世的1861年1月11日,就已经批准了奕䜣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就此开始。3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负责掌管一切对外事务,也就此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机构。不少思想守旧排斥改革的旧式官僚,都被排除出了帝国的权力中枢。第二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成为第一所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新式教育机构。
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被曾国藩李鸿章的湘军淮军彻底消灭,地方大员们开始把精力从杀伐征战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李鸿章在上海建立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沈葆桢在福州建立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在西安建立西安机器局……地方大员们奋力推进洋务工业运动,既是迎合当朝的方针路线,也是因为他们跟外国接触之后,知道学习西方势在必行——掌握了新兴的工业经济命脉,将来才有足够的筹码跟皇室博弈。
同治七年(1868年),近邻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起步比中国晚,当时谁也不知道日本会变成什么样。此时同治帝已经十二岁,每天半天到养心殿应景作皇帝、半天到弘德殿读书。但慈禧虽然精明能干,自身却没有文化素养,不怎么清楚如何给皇帝提供文化知识背景的熏陶。同治在课堂上,“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嬉笑”,完全没有半分学霸的样子。跟比他只大4岁的明治天皇相比,差距实在是令人叹气。
但当时大家还不知道差距,只知道同治到了结婚的年龄。1872年,同治迎娶皇后阿鲁特氏,一个不被慈禧钟意的可怜女子。同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最终一共有120名12-16岁的少年在美国就学,成为后来数十年里中国难得的海归人才。这批留学生除为人熟知的詹天佑之外,还出了内阁总理、海军将领、大学校长和驻外领事等。
而同治也越来越大,眼看就要到在名义上正式掌控国家的年龄了。
3
1873年正月,不到17岁的同治亲政。虽然他也开始一点点地学习治国,例如在紫光阁正式接受六国领事的国书,但大权仍然在生母慈禧的手里。他仍然是母亲的傀儡。在离死亡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里,同治亲自主持经办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
重修圆明园是慈禧的意思,但大臣们的阻力很大,朝野暗流涌动。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十名重臣联名上书,请停止圆明园工程,理由基本无可辩驳:在国家全力图强之际,“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
经过博弈最终双方妥协的结果:圆明园停修,改为修葺西苑三海;而奕䜣也被革除亲王降为郡王。慈禧将奕䜣排除出了最高权力中心,自己手中的权力更集中了。而此时已经是1874年夏天,离同治的死期只剩下半年。
1875年,同治帝在养心殿中不治而亡,死时腰身溃烂、奇臭无比。后世传闻同治常微服出宫狎妓,其说不知真假,但或许事出有因。其实同治未必一定无药可救。如美国公使便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透露:“同治皇帝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决无不可医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中医未必不如西医,但一国之君出于“为君者讳”的缘故,医者想要对症下药,也并非轻而易举。
同治一生不幸,幼年丧父、六岁即登基未享受丝毫童真乐趣、与母亲的关系也不亲密——天家骨肉往往不比寻常百姓。他死后倒是不存在权力交接的问题,慈禧直接找了醇亲王之子、同治的堂弟载湉即位,就是光绪皇帝。
同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他这一段年号时期,却是中国飞速向世界潮流靠拢的阶段。在同治生前和死后的数十年里、在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中,中国充满生机勃勃的希望。当时的中国具有后发优势,能享受到欧美工业革命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伊犁收回了、工厂开工了、铁路待建了、报刊创办了、学生留洋了、军校出现了、书籍翻译了、电报架设了、科技引入了,北洋海军的崛起甚至一度令西方国家相信清廷有能力控制东亚海域。
后来史学家把这一段时期称为“同治中兴”:没有权力更迭带来的剧烈政局动荡、政策在一以贯之的威权统治下得以长时间不变、国内没有大规模的骚乱举事和自然灾害、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也相对缓和——总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事以来,清政府难得地获得了数十年休养生息的和平发展时间,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清政府上下踌躇满志,似乎已经看到一只脚踏进了世界强国的门槛。
所以在1894年中日开战之际,朝野上下都一片乐观:经过三十年洋务运动更新后的清政府,难道还打不过一个起步晚于自己的蕞尔小国?只有李鸿章自己心里清楚,洋务运动究竟有多少是表面文章;只有少数人知道,除旧布新的表象下,仍然藏着那一个老迈、颟顸、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又不可一世的旧中国。
结果一战即溃、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清政府似乎已经耗尽了最后的气力,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在甲午战败后又苟延残喘了十六七年,迎来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如今再回望同治中兴,世界强国不过如梦一场。皇室和封疆大吏们期盼的一场腾飞,终于只是清帝国的回光返照。历史向来很冷酷:检验一国改弦更张成效的终极标准,不幸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