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3-14 17:12:44 标签:
秦末乱世,秦失其鹿,群雄并起,他们有贵族如项梁、项羽叔侄,有小地主如刘邦,也有强盗如彭越。彭越和韩信、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将”,正因为他的牵制,才让项羽在梁地不得不疲于奔命,以至于最后被拖垮,在我看来,没有“汉初三将”的帮助,刘邦想击败项羽,只能是痴人说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强盗出身的彭越,是如何成为一方诸侯的。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首先来看看彭越的出身,彭越本来是渔民,但打鱼可不是长久之计,还要受到季节天气的影响,而做强盗尽管是个掉脑袋的行当,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于是彭越就放弃了做渔民,纠集了一些人,做起了强盗。秦法对于强盗的处刑是十分残酷的,而彭越公然为盗,且有恃无恐,足以说明秦末地方政府组织涣散,官吏不称其职滥竽充数的人很多。如刘邦就可以凭借小地主的身份,在地方上做个泗水亭长的官儿,这里面少不了负责官吏考核的萧何大人的帮衬。连小小的沛县如此,其他地方也不会强到哪里去,于是曾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过去了,彭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强盗的。但彭越的理想可不仅仅是做个强盗,而是要做个窃国大盗,为此他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陈胜、张良起义时,彭越身边的一些人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对彭越说:“现在这么多人都造反了,连陈胜都可以称王,我们有什么不可以的目呢?大哥,你也带领我们一起反秦吧!”在面对诱惑时,彭越保持了最后的克制和理性,他对身边这些人说:“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陈胜、项梁这些人谁更有前途,还不明朗,我们还是等等看,不用急着做什么!”彭越懂得蛰伏不出静待时机的道理,这和刘邦在芒砀山里静待时机没有什么不同,你说英雄所见略同也没什么不对的。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原与诸君。”少年彊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又过了一年多,附近的几百个人再次找到彭越,对他说:“我们想反秦,请你做我们的老大!”彭越看了看这群年轻人,不屑地说:“你们自己去吧,我不想做你们的老大!”这群人坚持请彭越做老大,彭越才勉强答应他们,并和他们约定了第二天聚集的地点和时间,彭越说:“明天如果有谁迟到,就杀了他!”
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於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彊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於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第二天,有十几个人迟到,最后来的人是在日落时分才到的。彭越冷笑了一声,对大家说:“我们昨天已经约定,以我的号令是从,尽管有这么多人迟到,不能全部杀了了事,但为了明确约束,就杀最后一个来的人!”大家都说:“何必这么认真呢!下次改了不就行了吗?”彭越没有说话,而是走到那个最后来的人身后,手起刀落砍掉了他的脑袋,用他的头颅祭旗和大家明确了约束,所有人都肝胆俱裂,没有人敢抬头去看彭越的脸。通过一颗人头,彭越确立了自己在队伍里的威信。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彭越起兵反秦后就和刘邦建立了联系,刘邦攻击昌邑时,彭越就曾协助,尽管最后没有攻陷昌邑,但刘邦记住了彭越这个强盗出身的小个子。
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彭越属于投机主义者,齐王田荣和项羽有矛盾,便赐予彭越将军印,让他配合自己牵制项羽的部队,缓解正面战场上齐军的巨大压力。当然彭越反对项羽,也是有原因的,彭越属于有实力无背景的,他是强盗出身不是贵族,因此项羽压根就没把他放在眼里,这让彭越很不爽,因此彭越才坚定的反对项羽,一句话:利益使然。
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於梁地。——《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彭越作为游击部队,主要的工作就是攻击项羽的粮道,让楚军的后勤保障出现问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断了楚军的粮道,就动摇了楚军的根本,这让项羽很恼火,恨不得把彭越撕成碎片,但彭越的战法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深得运动战的精髓,项羽拿他也无可奈何。
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当项羽和刘邦陷入相持时,彭越就趁机占领了原本属于项羽的十七座城池,彭越和刘邦配合得很默契,由刘邦牵制项羽,彭越、英布和韩信负责扫荡外围,当垓下之战到来时,项羽所率领的楚军,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
对于彭越,刘邦是即用且防,因为这样的人很难屈居人下,如果刘邦不在了,朝堂之上恐怕没有人可以控制他,因此,对于异姓诸侯,刘邦的态度是尽数诛杀,彭越出不出兵围剿陈豨都是一样的,刘邦都不会放过他,只不过刘邦选择的是流放,而吕雉选择的是斩草除根罢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