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3-15 06:23:15 标签:
2015年4月26日,曾让无数诗迷崇拜不已的汪国真离世,终年59岁。
汪国真的后半生,是饱受争议的。
爱他的人数不胜数,从1990年起,文坛就掀起了一阵“汪国真热”。笔者还记得,我那个上高中的姐姐,为了得到一本汪国真签名的诗集,排了整整一天的队。
一个诗人像明星一样受追捧,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少见的事。哪怕到如今,汪国真离世6年多后,仍有大量粉丝以各种方式纪念他。
但同时,不喜欢他的人也很多。他们认为,喜欢汪国真的人都完全不懂“诗为何物”,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根本不是诗,只不过是一句人生箴言而已。而在这些不喜欢他的人里,同行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汪先生离世6年多后,我们也是时候去讨论这个问题:学者不愿提他,余秀华说“看不起他”,但为何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他?
一:学者不愿提他
汪国真有多不招同行待见呢?我们来看看青年诗人肖冰曾对记者的一番描述,他曾这样说:
不管是60后、70后,还是80后,没有人过去跟他交谈,大家只是在背后指指点点,当成笑谈。
肖冰回忆的是2009年的一次诗歌节上,汪国真也在受邀诗人行列,但那时的他是孤独的。虽然同行们,都知道他名气很大,诗集卖得很好,但大家就是不愿意去和他说话。而单位的同事则说,他在单位非常低调,也没听说过他和哪位同事关系比较好。
为何会这样?著名文艺批评学者朱大可的一句话,或许能概括同行们的心声。他认为汪国真的诗歌会走红,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朱大可在文化界是何等有名气,被称为“中国文化守望者”,被杂志评选的“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
在这些学者们的观念里,真正的诗人应该是像海子一样的,但海子走了,汪国真这种“肤浅的诗坛流行歌手”却诞生了,这本身就是一件挺尴尬的事,大家都生怕他的存在会拉低诗坛的格局。而对汪国真来说,既然人家“不带我玩”,那我也就不跟你们“玩了”。
二:余秀华说“我是看不起他的”
学者们不喜欢汪国真也就罢了,就连诗坛晚辈也纷纷站出来说他。近些年最火的女诗人余秀华,提到汪国真时就非常直接地表示:我是看不起他的。
余秀华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是觉得汪国真的诗歌存在两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特点:
其一,认为他的诗没有流传价值。这一点,并非只有余秀华一人提出,早就有人这样说了。汪国真还在世时,对于自己的诗倒是颇为自信,他一直强调时间会给出答案。
其二,认为他的诗读者局限在中学生水平。这一点在诗坛大范围内是否真的是这样,笔者无法统计。但从我身边来看,喜欢汪国真的倒是各个年龄段都有。
汪国真的诗之所以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很大原因是因为写得太直白,没有朦胧诗常见的意境一说。“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等名句,真的写得太直接了。李白杜甫不会这么写诗,李清照纳兰性德不会这么写词,就连徐志摩也不会这样写。
三:既然如此,那追捧他的人到底爱他什么?
既然如此,那为何汪国真的诗集仍然能卖得那么好?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甚至养活了一群以盗版为生的宵小之辈。笔者在网上细细查了一下,发现喜欢汪国真的人各有各的理由,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其一,汪国真个人的经历,让很多文艺青年看到了希望。
汪国真15岁进工厂,在厂里做一个铣床工人。休息时间,工友们都在玩扑克,他在读诗。几年后恢复高考,他考上了暨南大学。此后,他开始给报社投稿,但因为诗风不受认可,每一次他都被退稿。直到有一天,他在食堂吃饭时,同行告诉他:你的诗发表了。不是天才的他,却硬是靠不服输成了一个诗人,这大概是文艺青年们渴望看到的。
其二,汪国真的诗确实给了一些年轻人力量。
当年海子诗火的时候,北大清华学生的书包里,经常能翻出一本海子诗集。而汪国真的诗,则经常出现在另一些地方,比如打工青年的个性签名上、个人空间里。如果大家去统计一下,当年在个性签名上写“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年轻人有多少,估计会惊讶于这个数字的巨大。这些年轻人,在这样的诗句里寻找生命的力量。不管是否有找到,但至少他们尝试过。
小结:诗歌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人群真的都是中学生,那他的诗是否还有意义?这是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个人的观点是:只要一个事物它不是恶的,那或许存在即合理。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