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3-15 10:28:50 标签: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 1907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其父生有四男二女,邵逸夫年纪最小、排行第六,后来人称“六叔”。
回顾邵逸夫的一生,可以发现他的人生由一长串骄人的数字组成:寿命107岁,是全世界最长寿、在位最久的CEO;90岁时迎娶相恋45年的第二任妻子、“六嫂”方逸华,情路漫长;在他长达86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制作1千多部电影,盈利百亿;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每年看电影700部;在全国31个省、市、地区共捐资47亿港币,扶助6千多个教学、医疗项目,建设3万栋逸夫楼。
邵逸夫与第二任妻子方逸华
为了对他骄人的文化成就和社会贡献做出纪念和表彰,紫金山天文台将刚刚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遍布全国各地的逸夫楼已经熟为人知,但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些逸夫楼的“逸”字缺少一点,哪怕是新楼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清末的老上海,宁波商人很多,邵逸夫父亲邵玉轩在上海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行,后买下一栋洋房,将儿女们从宁波接到上海的英文学校读书,都练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年青时的邵逸夫
邵逸夫大哥邵仁杰大学毕业后开始经商,因见多了商人们尔虞我诈,深感移风易俗、感化人心更为重要,1922年,他与人投资合办了一家叫“笑舞台”的剧院,自己编排文明戏来讽世劝善。
1925年,邵仁杰找来三个弟弟,投资1万银元,在闸北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自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弟任会计,三弟和小弟负责发行,公司成立后,一共生产了11部电影,全是兄弟班底:大哥是导演,三个弟弟都会编剧,小弟邵逸夫还能兼当摄影师,因此影片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竞争力强。
由于天一公司发展速度太快,上海同行们成立了“六合影业公司”对邵氏兄弟进行围剿,不准上海影院放映他们的作品。
邵邨人、邵醉翁、邵逸夫
由于其父极力反对四个儿子开电影公司,本来分别叫邵仁杰、邵仁枥、邵仁枚、邵仁楞的四兄弟全都起了艺名,叫作邵醉翁、邵邨人、邵山客和邵逸夫,而邵醉翁与邵逸夫就以这两个艺名享誉华人界。
1930年,邵氏兄弟前往新加坡注册了“邵氏兄弟公司”,并购买了多家影院。
邵氏的新旧LOGO
1931年,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的邵逸夫遇轮船触礁,落船后抱着木板在海上漂泊一夜,获救后,他仍坚持前往美国买回了器材,第二年,由邵逸夫任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并引起轰动。
到1937年,四兄弟在国内和南洋已拥有110家影院和9个游乐场,造就了邵氏电影王国的基础,但二战重创了邵氏,战后,邵逸夫在香港东山再起,1957年,他以32万元港币购买了地皮建立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三十年间共制片一千部,并成为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垄断了当时的香港影视市场。
邵逸夫创办打造的香港小姐选举
邵氏的成功,与邵逸夫的勤奋和毅力分不开,公司新片的剧本、故事,他全都亲自审阅,从不假手他人,平均每年看六七百部各国电影,在没有数字化传播的时代,这一观片量是惊人的。
以慈善事业著称的邵逸夫,在经营上却以“小气”出名。
邵氏公司实行“月薪制”,连姜大卫、狄龙、郑佩佩等当时的一线明星也只能按月领工资,后来邵逸夫转投电视领域创办了TVB,只以“节目时数”给演员支付极低的片酬,所以明星们纷纷出走。
邵逸夫与邵氏电影公司的明星们
一次,邵逸夫手下的名导演岳枫,因拍片需要,拉编剧许国当临时副导演,并让制作部开了1千元副导演报酬给许国,邵逸夫签支票时很不高兴,还让会计部去交涉少付一些,许国听说后,气得撕碎了支票,说:“邵老板多了1千元也富不了多少,我少了1千元也穷不到哪里去。”
2013年,功夫导演刘家良逝世后,遗孀公开表示要向邵氏追讨500万分红,称邵氏公司与刘家良签合同时,答应只要戏过了千万票房就能分花红,而在票房到了990多万时,邵氏却强行停止放映,是为了逃避分红。
发展壮大中的邵氏
这种锱铢必较的习性,虽然让邵逸夫在控制成本上极为精细,但也让他错过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是李小龙,李小龙还是新人时,曾向邵氏要每部戏1万美元的片酬,而邵逸夫断然拒绝,只答应给四分之一的价格,导致李小龙被他的对手嘉禾公司以7500美元的片酬抢走,结果,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当年成为香港最卖座的影片,令嘉禾从此崛起。
李小龙
后来,他手下的名导李翰祥也因忍受不了他的“吝啬”,带整个班底出走,投靠邵氏竞争对手国泰,在台湾另建公司,不过,邵逸夫对李翰祥颇为赏识,李翰祥的国联公司没几年就因经营不善倒闭,邵逸夫力邀李翰祥带队归来,并对他一如既往地信任。
李翰祥名片《梁祝》
对员工如此,对儿女也不例外。
据蔡澜回忆,邵逸夫长子邵维铭1964年春节在新加坡被绑架,邵逸夫看试片看到一半时接到绑匪电话,要他支付300万赎金,而邵逸夫却吩咐人不要停止播映,事情等他看完电影再处理,过了几天,邵逸夫前往新加坡,经一番讨价还价,才以100万港币的赎金救回了被绑架12天的儿子。
在某种角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小气”,邵逸夫才能严格控制电影成本。
影视作品也是文化产品,邵逸夫在内容、发行、成本控制方面都有过人之处,这才造就了邵氏后来的辉煌业绩。
除了小气外,早年的邵逸夫还有着商人重利轻义的习惯,甚至令人有“刻薄”之感。
1970年,香港《南北极》杂志曾刊登过一个故事,说有位63岁的电影公司总裁每天都乘坐着劳斯莱斯豪车,从香港一家敬老院门前经过,敬老院里的一位落魄的同龄老人见了后心生感慨,便特地写信给他,告知自己贫病交加的困境,希望得到资助,过了几天,老人收到这位总裁寄来的支票,数字却只有区区500港币。
影人张键在回忆录中曾列出邵氏公司种种吝啬事迹,笑称“六叔古寒、天下皆知”。
而自1972年开始,曾以“吝啬”闻名的邵逸夫突然开始了大笔捐献,原来,他看到自己的三哥邵山客患上中风、瘫痪在床,深感人世不常、钱财乃身外之物。
每天练2小时气功的邵逸夫
在新加坡开办公司的邵山客吝啬成性、积有巨额财富,可自1972年病重不起,1985年离世,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财富带来的快乐,这让邵逸夫幡然醒悟。从此,他对财富积累不再热衷,而试图通过对教育、医疗事业的捐助,对社会做出贡献。
山东财经大学逸夫楼
在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捐出1.06亿港币善款,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此后,他每年向内地捐出1亿港币用于资助大学兴建图书馆和科技馆,至2012年底,累计向内地捐款47.5亿,以“逸夫楼”、“逸夫馆”、“逸夫堂”命名的教学楼、科技馆、医疗中心,遍布全国31个省市。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邵逸夫又分别捐献1亿港币,用于重建校舍。
北大逸夫楼
2014年,邵逸夫辞世后,有网友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找到近3万处结果,一张中国地图上到处密布着逸夫字样的红点,令人心生敬意。
在邵逸夫身后,他留下的邵氏基金依然持续对教育、医疗事业进行捐助工作。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去世,享年107岁。
为了向这位著名的电影家和慈善家致敬,全国网民自发组织了一场随手摄影逸夫楼活动,但奇怪的是,人们发现,有些逸夫楼上的“逸”字少了一点,其中还有些是刚刚建好的新楼,所以,这肯定不是意外损坏,而是故意为之。
原来,邵氏基金捐献的逸夫楼有些是他全款捐建的,有些则由当地政府或当地组织提供了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
邵逸夫不愿居功,他坚持要求,如果是他全部出资建造的教学楼、图书馆,才使用“逸”的全字,如果他没有进行全额捐赠,那楼名中的“逸”字必须少一点,以缺笔,点明他邵逸夫并没有把这项捐助做完满。
很难想象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会来自众明星回忆录里“古寒”成性的电影公司老板。
而对邵逸夫来说,只要他找准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会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去实现。
在年轻时候,这目标是他的电影梦,他在香江之畔打造的邵氏和TVB,营造了上个世纪辉煌的华人影视文化,千部电影、数百部电视剧,丰富了华人的文娱生活,几乎没有所有华人都看过他制作的影视片;在耄耋之年,这目标是他的慈善梦,他在中国内地捐建的6千多个教育医疗项目、3万座逸夫楼,为改革开放时的中国教育持续输血,助力国家发展。
天空中永留着他的一颗星,邵逸夫为信念而走过的百年辉煌人生,璀璨夺目、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