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3-15 16:38:52 标签:
两年前,萧陶写过李文华,但写得不够全面,最近得空写了这一篇,写过的内容尽量不重复。此文较长,看完大约需要八到十分钟。
李文华长得着急,早就有人叫他李大爷
01
李文华生于北京。小的时候,他念过两年私垫,后来进了一所免收学费的教会学校,又念了两年的书。十三岁那年,他辍学务工,到一家饭店当勤杂工。半年后,他跟四叔学干喷漆。四叔去天津开喷漆厂后,李文华也跟了过去,三年后才回北京。凭着一技之长,李文华进入兴平机械厂。
李文华自幼喜欢相声。上教会学校的时候,他时常去隆福寺一带看相声艺人撂地。在天津时,一有空他就去“三不管”听相声。回京后,他成了启明茶社的常客。
马季也去启明茶社。据马季回忆,十一二岁时他就跟班上的同学吴长坤去启明茶社听相声。吴长坤人小辈大,常宝霆、常宝华都叫吴长坤“小舅”。马季在启明茶社听相声不用花钱,李文华可就不同了,好在他有工作有收入。
李文华的工会会员证
解放后,兴平机械厂改叫547厂。这家工厂可不是小厂,厂区面积就有十几平方公里。厂里成立业余文工团,对外叫做“第五俱乐部”,李文华被延揽进去,成为文艺骨干。除了唱快板外,李文华还说相声。为了说好相声,他慕名去找相声名家王长友,接受过王长友的辅导。这里萧陶多说一句。王长友就是王文林的父亲,李金斗的师爷。
1956年,李文华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可巧的是马季也参加了那年的曲艺汇演。马季被侯宝林看中,很快就调进广播说唱团。李文华没有马季幸运,比完赛继续回厂上班,担任工会干事。
四年后,李文华再次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被时任广播说唱团副团长的王力叶看中。王力叶让马季去打听李文华的情况,马季告诉王力叶:“团长,这个人我认识,五六年全国汇演,他也参加了。”王力叶觉得李文华适合干专业,决定把李文华调进团里,可厂里却不肯放人。王力叶就派马季去做工作,马季现身说法,又在厂里搞文艺演出,厂长这才做出让步。
李文华曾是逗哏演员
在《追忆郭启儒》一文中,王力叶写道:“1962年,李文华调来说唱团,拟接替已62岁的郭老为侯先生捧哏儿。”原来王力叶调李文华进团是要让李文华接替郭启儒。不过,团里并没正式宣布,只是说李文华跟随郭启儒学习捧哏。郭启儒毫无保留地传帮带,可李文华却没能成为侯宝林的搭档,接替郭启儒的是郭全宝。
02
1976年,姜昆被马季看中,调进广播说唱团,一同调进来的还有赵炎。赵炎也是兵团知青,但进团前已经招工进城,他的工作单位在河北廊坊,是石油部管道局的下属企业。
起初,两位新人在一起搭档。一年多后,赵炎被马季要走了,姜昆改跟黄凯搭档。黄凯是山东快书演员黄枫的长子,后来因演小品而走红的黄宏是黄枫的三子。黄凯属于借调人员,由于人事关系办不进来,没过多久就回哈尔滨了。黄凯走后,姜昆“走了单”。他想起已开舞台多年的李文华。此时,李文华改做行政工作,担任办公室主任。
姜昆推开了李文华办公室的大门,说明来意。李文华问姜昆:“你征求过马季同志的意见吗?”姜昆说:“征求过了,马老师连说了几个‘好啊’。”李文华说:“只要领导决定了,我没意见。只要让我说相声,和谁都行。”姜昆后来在《李文华,您太爱相声了》一文中写道:“没有拒绝,答应了,让我紧张的心情放松了;没有热情,也没有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又让我挺失望的;尤其是‘和谁都行’这几个字,好像还让我的自尊心受了点损害。”
李文华几乎捧遍了团里的逗哏演员
其实,李文华说“和谁都行”应该并非针对姜昆。进团之后,除了跟郝爱民合作过一段时间外,李文华的搭档并不固定。他给团里的很多逗哏演员捧过哏,还跟侯宝林合作过一次,人送外号“游击队员”。
搭档有了,接下来姜昆就得用作品来证明自己没找错搭档。有一天,姜昆去照相馆照相,跟摄影师聊天,受到启发,回去后写出《如此照相》的初稿。这段相声针砭时弊,讽刺极端形式主义。在这之前,杨振华和王志涛的《特殊的生活》,常宝华和常贵田的《帽子工厂》,反响十分强烈,在全国掀起一股相声热。姜昆想尽快把《如此照相》排练出来,上台演出,更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03
姜昆把李文华拉到河北宣化某部队驻地,排练《如此照相》。排练的第一天,李文华就泼了姜昆一盆凉水。他对姜昆说:“姜昆,不是我嫌你稿子写得不好,你是年轻演员,你不能让人一开始就觉得你喜欢拿老演员开玩笑,这对树立你的形象不好。”原来姜昆的稿子里有这么两句台词:
甲:您像一个电影演员...
乙:王成?
甲:松井。
乙:小日本啊?
姜昆虚心接受李文华的批评,把这两句台词改掉了。他们一边排练一边修改,改来改去,总觉得“底”不完美。底就是相声的结尾,必须得有一个整段相声里最响的大包袱。李文华安慰姜昆:“别灰心,演演再说。”
李文华正聚精会神地跟姜昆一起改稿子
有一天,李文华在小饭馆吃早点,来了两个人。他们就住在附近,一个说:“嘿,刚炸出来的油条就是香。”另一个说:“我每天早晨刷牙的时候,在窗户那儿一看这儿,从油锅里往外夹油条就把我的饿劲儿勾上来了。”李文华受到启发,灵机一动,建议姜昆用“油条”做底。改完之后,他俩去征求马季的意见,马季说:“油条是早晨吃的,现在吃晚饭了,改成蒸包子吧。”他俩一想也对,就把油条改成了包子。
《如此照相》的结尾是:姜昆做了一个举目远望的动作让李文华猜,但答案不是“放眼全球”“高瞻远瞩”,而是“我瞧瞧对过的包子卖完了没有”。
04
《如此照相》在北京的首次正式演出是在首都体育馆。央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后来回忆说,姜昆和李文华表演时首体的顶棚差点被掀了。由此可见,现场有多火爆。《如此照相》很快就风靡全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相声之一。当年,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相声专题片《笑》,特地邀请姜昆和李文华表演这段相声。第二年,《如此照相》荣获全国曲艺优秀节目一等奖。这段相声便成为姜昆和李文华的代表作。
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姜昆和李文华又一起表演了四十多段新创作的相声,包括《诗歌与爱情》《祖爷爷的烦恼》《想入非非》《男女有别》《我与乘客》《打针》等。
姜昆和李文华,一少一老,一帅一憨,一个热情奔放,一个蔫哏冷相,一个是风华正茂的相声新秀,一个是老当益壮的老艺术家,捧哏和谐,相得益彰,相互补台,配合默契,形成“顽童戏老叟”的表演风格,为亿万观众所认可。
李文华和姜昆都跻身于全国十大笑星之列
1985年底,由吉林省曲协、电台、电视台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以专家评选和观众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十位当时正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称为“十大笑星”。姜昆和李文华位列第二、三位。姜昆后来说,没有李文华就没有他姜昆。其实,他俩是相互成就。如果没有姜昆,李文华可能就彻底改行了。
在《李文华,您太爱相声了》一文中,姜昆写道:“我俩合作以后,李文华老师对我帮助很大,我怕他跑了,还专门郑重其事地找李老师谈过话,我说,‘李老师,领导要是再调您,您可别说服从分配啦,您就说,姜昆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姜昆’。”李文华跟没跟领导说过这番话,萧陶不得而知,知道的是李文华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过:“他(指姜昆——萧陶注,下同)越来越像我姑爷啦”。可巧的是姜昆的妻子也姓李。
05
1984年6月,姜昆和李文华随广播说唱团组织的演出队赴港演出,受到香港同胞的热烈欢迎。去之前,李文华嗓子就已经出问题了,但他带病坚持演出。回京之后,在马季的催促下,李文华去医院检查,被查出声带鳞状细胞癌,俗称喉癌。
马季得知后,主动去找医院领导和大夫,恳求他们想方设法保住李文华的声带,但保守治疗并没能让李文华的病情有所好转。1986年4月15日,为了防止癌细胞进一步扩散,李文华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切除声带。此时,姜昆已接替马季,担任说唱团团长。手术治疗方案确定后,姜昆大哭了一场。他知道对于李文华来说,手术意味着什么,也明白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文华临时跟马季搭档
声带切除后,李文华开始学习用食道发声,从打嗝练起,再慢慢地往外蹦字,从攒一口气说一个字到攒一口气说三个字。经过反复苦练,他终于可以跟别人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见李文华恢复得不错,姜昆想替李文华办一件大事。他精选了28段跟李文华表演过的相声,采用音配像的方式重新录像,以弥补只有录音没有录像的遗憾。录像前,李文华很激动,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他对姜昆说:“十年了,我没想到又站在你身边说相声,跟做梦一样。”
12年后,李文华年事已高,卧病在床,姜昆又替李文华办了另外一件大事。这一回李文华就更加激动,彻夜难眠。为了对付医生,李文华还想出了一个绝招。
06
2008年11月11日,北京京广商务中心大厅里高朋满座,多数都是相声界的同行,其中有常宝华、马志明、苏文茂、李伯祥、姜昆、常贵田、李立山、李金斗、李增瑞、刘洪沂、刘际和宋德全等相声名家。久未露面的李文华拖着病体,也坐在主席台下,坐在他旁边的是时任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这次活动就是为李文华举办的,确认李文华是马三立的徒弟,可巧的是这一天正好是马三立去世后的第2100天。
李文华发言要学习马老师为人做艺的精神
姜昆后来回忆说:“李文华老师这一辈子有个愿望,特别想拜马三立为师。当时他在协和医院住院。李文华说了一句话,除了马三立,我谁也不拜,但是马三立老师已经走了。我跟李文华商量,拜马三立老师这个事,您过去跟他说没说过?怎么回事?李文华拿出一封信,是马三立老师写的,‘在我的心目中,你早已是我的学生了’。看了这个以后,我当时就想我们筹备一个会议,我们承认李文华老师成为马三立的入室弟子。”
拜师活动的前一天,姜昆给医院打电话。姜昆后来回忆说:“我说明天我们举行一个仪式,就一个小时,医生说不行,说他的病情现在算危重时期。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我们9点钟开会,8点钟的时候李文华老师就来了。我说您怎么来了?他说昨天晚上我办了退院手续,我出院了。”这就是李文华想到的绝招。
李文华向马志明致意
马志明是马三立的长子。事后,他回忆说:“前年(指2006年)姜昆给我打电话,说老头(指李文华)身体差点了,但是这阵儿有一个愿望,把当年要拜马三爷这事儿能不能圆一下,公之于众。我是唯一的一个证明人。”
仅凭一个证明人和一封信(即前面说到的李文华拿给姜昆看的那封信)就认定马三立跟李文华的师徒关系,怎么看都有点草率,但当时李文华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只能特事特办。咱们是人情社会,这就是情。
07
有人或许会问,从1982年到2008年,中间间隔了26年,李文华为何一直没拜马三立?对此,马志明道出原委。他说:“他(指李文华)挺崇拜我爸爸的艺术,老头(指马三立)对他人品特别赞成,这个人是个君子,也要收,可是当时有一些个权威人士不同意,找到我们家来就不让拜。”
至于“一些个权威人士”指的是谁,马志明没明说,但肯定不是一个人。不过,相声界能真正称得上是权威人士的并不多。
侯宝林是相声界的权威人士。侯宝林在世时,应该不会同意李文华拜马三立为师。要是拜了马三立,李文华就成侯宝林的师弟了。可在侯宝林心目中,李文华就是个晚辈,不能跟自己平起平坐。
马季也是相声界的权威人士。马季在世时,也应该不会同意李文华拜马三立。李文华能调进广播说唱团,有马季的功劳;李文华能跟姜昆搭档,是马季批准的。要是拜了马三立,李文华就成马季的师叔了,马季应该无法接受。
左起:李文华、姜昆、马三立、马季
当然,这些都是基于逻辑层面的判断。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这场拜师活动虽然嘉宾云集,但侯门子弟和马家军,去的人并不太多,一向喜欢凑热闹的侯耀华也没去。或许是巧合,或许不是。这里萧陶多说一句。李增瑞去了,他是马季的徒弟,但又是李文华的干儿子。
权威人士反对李文华拜马三立,他们较真较的是一个“理”字。情跟理,如果二选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姜昆选择了情,因为他不忍心看到李文华带着遗憾离开人世。这样的选择看似不太讲理,却很得人心。这应该就是姜昆的高明之处。
由于李文华坚持只拜马三立,姜昆替李文华解决师承问题就得讲究时机,早了阻力太大,办不成,晚了就没意义了。好在天随人愿,李文华终于等到了拜师的那一天。2009年5月9日,即拜师后的第179天,李文华离开人世,但他不再是海青。海青是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海青的名字上不了相声家谱。
08
1983年,京津两地相声同行在北京开座谈会。会上,苏文茂说,希望上了年纪、辈儿大的老先生不要再收年龄很小的徒弟了,不然等于给辈儿小但岁数大的人找了个小叔小姑。侯宝林非常认同,表示完全支持苏文茂的意见。
散会后,常贵田问侯宝林:“那您收XX是怎么回事?”侯宝林说:“XX是学生,不是徒弟。”这段对话引自于常贵田所著的《五“独”俱全》。常贵田没说某某是谁,但从时间上看应该是韩宁。韩宁真要成为侯宝林的徒弟,就跟苏文茂、常贵田平辈,可韩宁比苏文茂小30岁,比常贵田小17岁。常贵田又问:“学生和徒弟有区别吗?”侯宝林答:“当然有啊,不摆知,不举行仪式,只是辅导辅导,那就是学生。”
按照侯宝林的说法,在2008年11月11日之前,李文华最多算马三立的学生,不能算徒弟,因为没摆知,也没有举行仪式,但马志明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算拜师,应当从1982年算。”一般来说,拜师的时间是不能往前捯的。真要可以追溯,那就彻底乱套了。再说,在写给李文华的信里,马三立说得很明确,李文华就是他的学生。
相声界有明白人,就有糊涂蛋
但有一点马志明说得很正确。他说:“如果他(指李文华)要拜师,应该我爸爸的徒弟代收师弟,跟我没关系,我跟我爸爸是父子,但没有师承,我代表不了我爸爸收徒弟,我是一个证明人。”马志明说这番话旨在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儿子能否代替父亲收徒。
李则唐是李文华的儿子。有媒体记者曾援引李则唐的话说:“今天的拜师仪式其实就是马志明替父亲收徒弟。”这句话流传甚广,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阎笑儒是马三立的大徒弟,早已过世
按照相声界的规矩,儿子不能代父收徒,但师父去世后,徒弟可以代拉师弟,一般由大徒弟代拉。如果不算姜宝林,马三立一共有15位徒弟,当时健在的有四位。
常宝华入门虽然没尹笑声早,但尹笑声没有到场。再说,尹笑声不是马三立的大徒弟,由尹笑声代拉,还是由常宝华代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常宝华当着众人的面说了一句“我的老师(马三立)也是李文华的老师”,代拉就算完成。李文华的拜师活动属于新事新办,没有磕头,也没有引保代三师。事实上,当时已经找不到三位跟马三立平辈的老先生了。
结束语
李文华大器晚成,在艺术人生的高光时刻因病离开了舞台,手术后又从头开始学说话,并长期跟病魔做斗争。老天爷给了李文华太多的磨难。但老天爷又是公平的,给了李文华一个好搭档,好伙伴。要是没有姜昆,李文华生前一定圆不了拜师梦。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李文华能有姜昆这样的知己,乃不幸中之大幸,因为并非人人都能遇到这样的知己。李文华很知足。临终前,他说:“我知足,我赚了。”
(萧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注明的除外。严禁转载,盗用者必受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