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3-16 04:19:45 标签:
公元1643年8月,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经过一番权力斗争,由年仅6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到了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以身殉国,明朝灭亡,多尔衮抓住机会,趁机降服吴三桂,由此入关,并且是迁都北京,开始大一统中国,使得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
顺治帝福临虽然并非创业一代,前面还有祖父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父亲清太宗皇太极两代人,按理说只能称宗,但身为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因此庙号为世祖,是称祖而非称宗。
在中国古代世祖庙号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也就是仅次于太祖和高祖。
世祖庙号一般是用于断代史开创者。诸如汉光武帝刘秀,在王莽篡汉15年以后再兴汉家,建立东汉。或者是用于虽然不是王朝最初的开创者,却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将王朝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诸如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顺治帝福临,都是在位时期,将所在王朝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
以此来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祖和高祖还是很相近的。虽然开国皇帝不是太祖就是高祖,但就实际来看,太祖含金量最高,高祖次之。
一般白手起家,其先辈和家族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靠自己打下偌大天下,诸如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庙号为太祖。
而靠着先辈和家族势力,有着较高的起点,诸如隋高祖杨坚篡周建隋之前,就是隋国公、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之时,就是唐国公,所以他们的庙号是高祖,至于太祖庙号都是追封给有大功劳的先人。
可以说世祖身为守成之君,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出了一番大事业,使得王朝进入全新的时期,即使是断代史开创者,像汉光武帝刘秀,虽然起点很低,但是有着汉室之后的身份,还有借着光复汉家这个旗号,可是省却了很多麻烦,加快了成就大业的速度,这点性质和高祖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高祖只是起点高,并没有这种大的优势,王朝还没有建立,自己才开始建立了王朝,这点来看,比世祖还是要高一点。
言归正传,清朝前四代君主,一代努尔哈赤是太祖庙号,三代顺治帝福临是世祖庙号,四代康熙帝是圣祖庙号,就二代皇太极夹在中间最尴尬,是太宗庙号,并没有称祖。
要说皇太极其实也挺倒霉的,身为一代雄主,虽然今天说起皇太极,都会下意识认为这是清朝的第二代皇帝,其实要认真来说,他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在努尔哈赤时代,虽然建立了后金政权,但对内,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并非中央集权式,更多像是一个汗国,是提倡八家分权,对外也没有统一关外,虽然面对明朝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并不具备蛇吞象的实力。
直到皇太极继位,才有根本性改变,对内是加强中央集权,并且仿明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政权不再像是统治分散的汗国。对外是征服李氏朝鲜和漠南蒙古,并且彻底统一关外。
还在1636年正式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为清朝打下了入关基础,可以说没有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的一系列大刀阔斧作为,清朝就没有蛇吞象的实力,即使明朝灭亡,也是无力夺取天下。
在对明朝方面,清太宗皇太极也是目光长远,早已制定好应对明朝的策略。像崇祯二年,皇太极就率领军队,绕开明军主力,取道蒙古,一路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虽然最终失败,但也意味着清军可以采取突袭斩首行动,可以直下攻破北京,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也有一定可行性。
但皇太极也许是考虑到即使可以突袭拿下北京,但并不能消灭明军主力,还容易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所以皇太极制定了砍大树策略,说道“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扑”。
意思是取北京如同砍大树,不必先取北京这个大树主干,应该先一步步先削弱明朝国力,以此壮大自身实力,那么拿下北京这个明帝国的心脏,也是指日可待,甚至是最后不用自己动手,对方便灭亡了。
再之后清军再绕道入关,目标就不是北京了,而是在其他地方掠夺各种资源,此消彼长之下,明朝疲于应付,是越来越衰弱,大清政权则是更加强大。
清军入关以后,统治集团内部曾产生分歧,有人认为在北京掠夺一番,再留下若干兵力镇守,主力依旧退回关外;还有更多人是举棋不定,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摄政王多尔衮并不想退回关外,于是以皇太极曾经说过的“若得北京,当即徒都,以图进取”为由,不同意就此止步,更不同意退回关外不思进取,而是要迁都北京,以图谋更大的成就。
这说明皇太极在世之时,在局势不明朗的时候,就已经推测过之后形势,并且态度是入关迁都,不说图谋天下,但野心还是很大,是所图甚大,并非不思进取,固守一亩三分地之人。
如果皇太极活到明朝灭亡以后,肯定是会带领清军入关,并且迁都北京,不会比摄政王多尔衮差,甚至可能更好一些。但皇太极却猝死在明朝灭亡前夕,错过了入关的不世之功,没有带领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因此没能称祖。
如果皇太极可以多活一年时间,带领清军入关的话,那么肯定可以称祖,有可能是顺治帝的世祖庙号,更有可能是高祖庙号。
因为努尔哈赤再怎么说也是清朝的奠基者,太祖庙号已经给了努尔哈赤,而皇太极身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再带领清军入关,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称高祖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世祖,一般是王朝二代之后的守成之君中,将王朝带入一个全新天地之时,比如这个王朝已经经营几代,出现一任雄才大略的君主,使其从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那么称之为世祖,皇太极身为开国皇帝,即使算上努尔哈赤,也是二代皇帝,称世祖的确不妥。
不过可惜的是,往后来看,皇太极猝死于入关前夕,错过带领清军入关的不世之功。往前看,皇太极虽然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但清朝在关外时期属于割据政权,并不具有合法和唯一性,清朝入关以后,甚至在皇太极时期,就一直不断抬高关外的割据时期地位,尤其是抬高努尔哈赤地位。
皇太极是为努尔哈赤上太祖庙号,不过上的主谥号为“武”字,虽也是一等谥号,但并非是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所享有最顶级主谥号“高”字,毕竟努尔哈赤的确没这么大功绩。
到了顺治帝驾崩,康熙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主政时期,讨论顺治帝谥号之时,吏部尚书孙廷铨提议“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於开创,宜谥为高皇帝”。毕竟顺治帝在位时期,清朝的确是成为全国性政权,顺治帝身为清朝成为大一统政权以后第一位皇帝,主谥号为“高”也说得过去,当时也有不少大臣附和同意。
但是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却坚决反对,在他一再坚持之下,决定将顺治帝谥号定为“章”。之后更是将皇太极为努尔哈赤所定的“武”字谥号,改为开国皇帝中最顶级的“高”字谥号,于是努尔哈赤从“太祖武皇帝”成为“太祖高皇帝”,地位大大抬高,清朝在关外割据时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鳌拜这个人并非一介莽夫,他还是有着很高的政治智慧,并非有勇无谋,也是一个政治高手,只不过是遇到了康熙帝,不然还不知又要搞出什么大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清太宗皇太极虽然是清朝开国皇帝,按照他的功绩,即使没有完成关键性的入关,努尔哈赤称太祖,他称高祖,也不过分。但为了抬高努尔哈赤的地位,皇太极只能是二代皇帝的定位,因此庙号是太宗。对比父亲、儿子、孙子都是称祖,属实有点尴尬,不过还好的是太宗庙号,在宗字庙号之中为最,也算符合皇太极的身份。
至于到了今天,为了叙述和行文方便,都采取广泛的说法,一般都说是清朝十二帝,努尔哈赤是开国皇帝,皇太极这个真正的开国皇帝反而存在感并不高。其实要严格以“朝”的划分范围说起,清朝在明朝灭亡,迁都北京以后,才能称之为朝,要以清世祖顺治帝算起,是九世十帝。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