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3-16 14:41:21 标签: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其父朱鸿钧是读书人,当个小官,对自己的长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故根据北宋文豪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给儿子起名“自华”。“自清”则是朱自清在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取自《楚辞·卜居》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改用此名表现了朱自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清白的决心。事实证明,朱自清的一生便是这样,正如清华大学评价所说:“朱自清的一生是有弱点的,但他的一生是没有污点的。”
年轻时候的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时全家搬到了扬州,并在此定居。对于朱自清的籍贯在不同的资料中有不同的说法,那是因为朱自清祖籍是浙江绍兴的,朱自清自小学起填的便是这个籍贯,但朱自清是在扬州长大的,并自称是扬州人,便也有了籍贯是扬州的说法。
朱自清出生于士族门第,又身为长子,其父朱鸿钧对其既疼爱又严格。 受家庭学风影响,朱自清逐渐养成了“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朱自清小的时候,科举刚被废除,新式学校兴起。因为朱鸿钧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对新式学校的方法和效果很是怀疑,便把朱自清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去学习。正是因此,朱自清的古代文学非常扎实。
1916年,19岁的朱自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朱家异常欣喜,同年冬天为朱自清举办了婚礼。朱自清的结发妻子名为武钟谦,是扬州名医武威三的独生女,两人感情很好,第二年便为朱自清生了一个儿子。
1917年朱自清升入清华大学本科哲学系,20岁的他风华正茂,但他远在扬州的家里却发生了变故。他的父亲朱鸿钧原在徐州做到了烟酒公卖局长,一个挺风光的职位,因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引得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大怒,跑到徐州大闹。这一闹,把朱鸿钧的工作给闹交卸了。朱鸿钧只得赋闲在家,诺大的家庭没了收入,一下子便衰落了。朱鸿钧也因此心烦意燥,老境颓唐。
祸不单行,同年,朱自清祖母去世,朱鸿钧典当家中财务才得以办完丧事。事后父子同到南京,此时朱自清已年满20,但父亲朱鸿钧仍放心不下,坚持送儿子上火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记录的便是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朱自清把自己的深情融于自己朴素的文字之中,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细腻动人。
《背影》一文并非朱自清当时所写,而是在八年之后的1925年回忆过往,有感而著。在这八年间,朱自清与父亲的相处并不融洽。朱鸿钧因仕途不顺,家境衰败,脾气暴躁易怒。思想又传统封建,与来到北京接受新文化,解放思想的朱自清意见不一。朱自清毕业后在扬州担任教师时,朱鸿钧因与校长私交甚厚,未经朱自清同意,拿走朱自清的工资是父子失和的导火索。1921年,朱自清因此事气愤不已,带着妻儿搬离了扬州,让朱鸿钧大发雷霆,后来朱自清回家时拒绝让其入门,父子关系几近冰点。
毕竟血浓于水,后期朱鸿钧虽然表面对朱自清依旧冷漠,但还是借着惦念孙儿的理由,与朱自清书信往来。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时又收到了父亲的来信。朱鸿钧在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一句深深刺痛了朱自清的心,不自觉间已泪眼朦胧。回忆过往朱自清再也难以控制对父亲的担忧与思念,提笔写下《背影》这一篇充斥着浓浓父子亲情的名篇佳作。3年后,文章出版,朱自清把本文寄回老家,朱鸿钧看后亦是老泪纵横。
1919年初,朱自清在北大的第二年,一首小诗在北大校园流传开来——“你满头的金发蓬蓬地覆着,你碧绿的双瞳微微地露着,你呼吸着生命的呼吸。”这首诗的作者便是朱自清。这时的北大由蔡元培出任校长,他除旧布新,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朱自清受新文化影响加入了新潮诗社,开始创作现代诗,而这首《睡吧,小小的人》让朱自清在文坛中崭露头角,开启了朱自清的新式诗歌创作之路。
同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大作为运动的发起地,学子朱自清也积极参与其中。一年后,朱自清修完所有科目提前从北大毕业。他渴望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但无奈家境已今非昔比,留学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经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介绍,朱自清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老师。由此,开启了朱自清五年的中学国文老师之路。
这五年间,朱自清过得十分狼狈,辗转多地工作,妻儿聚少离多,与父亲矛盾的激化便是在这段时期。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压力,让他隐隐作痛,但好在还有文学相伴。
在这五年里,他和好友俞平伯创办了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3月朱自清写下散文名篇《匆匆》。此时为五四运动的落潮期,这让朱自清失望、苦恼而又彷徨。但他没有沉沦,而是把自己的态度流转于文字之间,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并勇敢探索。
这期间他还写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造成巨大的影响。
此时的朱自清更多的身份是一位现代诗人,但1923年与好友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朱自清的身份发生了转变。
这几年间,中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操控下,丑剧频发。朱自清感到愤怒却又无能为力,心情苦闷,便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游玩过后,两人相约各写一篇同题游记。
朱自清笔下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因其使用白话文的独特风貌引人瞩目,加之以优美的文笔,受到文化界空前的赞誉。朱自清从此找到了自己文学的港湾,开启了自己的白话文创作之路。
1925年,清华学校改革增设大学部,成立国文系。朱自清在好友俞平伯的推荐下结束了自己五年漂泊不定的中学教师生活,前往清华大学担任国学系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没有出国深造,也没有举世瞩目的作品,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中朱自清是名不见经传小人物而已。
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朱自清是不那么自信的,上课时总是特别认真,也特别紧张。生活与工作上的压抑,让朱自清想了很多,亲情乡情总是涌上心头。十月份的一天,父亲告知自己身体不适的信寄到朱自清这,悲从中来的朱自清就在这时写下前文所说的《背影》一文。
这段时间,朱自清很少写诗了,白话抒情散文成了他排解心中苦闷的良药。2027年7月,朱自清于清华园的荷塘边写下了散文《荷塘月色》,正如文中所写,这段时间朱自清的心情是颇不宁静的。这篇文章表面上是描写景物,但却一语道破了自己想要超然物外的心境。此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在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这个大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既做不到拿起枪来干革命,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内心矛盾而又压抑,只能借景抒情,写下这著名的《荷塘月色》。
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朱自清干脆一头钻进文学的海洋。叶圣陶编写语文教材,朱自清创作为其供稿。白马湖的同仁办开明书店,朱自清和他们一起为中学生编写教材。
这段时间朱自清上课,写作,与妻儿同住清华园,生活总算安定了一些。可天有不测风云,安宁的日子没过多久,1929年11月,朱自清的结发妻子武钟谦便患病与世长辞了。
武钟谦是一个朴素,贤惠,温柔的女子,嫁与朱自清的十二年间无时不刻为丈夫,为孩子默默付出着。朱自清与其伉俪情深,听闻妻子死讯时,朱自清痛不欲生。三年后的一天朱自清写下《给亡妇》,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朱自清对妻子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怀念。
失去妻子的朱自清在北京孤独的生活着,巨大的伤痛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伴随着他,而支撑他的是对中国文学和现代文化的热爱。
1929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新课——《中国新文学研究》。系统梳理总结新文学自开创以来的成就,贯通新旧文学,深入研究解读。这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式课程,是如今大学中《现代文学史》的雏形,作为推广现代文学的先驱,朱自清这一行为意义重大!
虽然这门课一经推出便广受学生欢迎,每逢开课便座无虚席,朱自清也应邀去其他学校讲课,但还是有人提出了非议。老学究们认为在堂堂清华大学讲这种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厅,对于朱自清这样的年轻教师能否教好这门课也提出了怀疑。
但朱自清不在乎,心无旁骛地研究着自己的学问,教着自己的课。
朱自清少了武钟谦的照料,又一心忙于学问,经常饭都顾不上吃,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众好友见着心疼,便打算给朱自清寻一位合适的女子,及早续弦。就这样,朱自清生命中第二位重要的女子出现了。
陈竹隐,师从齐白石,溥西园,善书画作曲。1930年秋与朱自清相识,第二年便订了婚。订婚后朱自清便留学英国,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来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2年7月朱自清游学回来,担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同年8月与陈竹隐在上海举办了婚礼。
朱 自清的《春》便是创作于婚后的第二年,此时的朱自清婚后喜得贵子,又出任清华大学主任,好事连连,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春》一文亦是朱自清内心的真实写照,此时的他虽然深处黑暗的旧中国,但是他的内心却依然澄净,精神依然昂扬,对未来充满希望!
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只有16年,却被清华学子称为永远的中文系主任,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最深的人。
朱自清不仅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也是一位民主战士。他用他的利笔指责当权者,维护无辜的百姓;不顾生命危险出席李公朴、闻一多惨案追悼会,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整理其遗著;在反饥荒、反内战的斗争中,身患重病,食不果腹却依然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拒绝领取美国援助的面粉。
1948年8月12日,我们的一代文宗朱自清先生因严重的胃病逝世,享年50岁。
纵观朱自清先生一生,他诚恳而又谦虚,温柔而又朴素。他的文字和他本人一样,简简单单却散发着别样的美,正如先生所言:“最简单的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