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3-14 17:48:53 标签:
说到李渔,可能大部分人对这个名字都是较为陌生的,但是对于喜欢古代戏曲的人而言,李渔应该是他们所熟知的人物,他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绝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为渔,字笠鸿,号笠翁,金华兰溪人。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以及美学家。
李渔出生于一个市井之家,他的父亲与伯父都是中草药商人。李渔自幼聪明伶俐,过目不忘,赋诗作文更是随手拈来。母亲将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为了让他能安心读书,便效仿“孟母三迁”,最终安排在李堡镇上的一座“老鹳楼”内学习。
李渔十九岁时,家中的顶梁柱父亲不幸病逝,全家都陷入了困顿中。为了改变这种的境况,李渔更加发愤图强,渴望考取功名。在童子试中,李渔不负众望成为五经童子。然而志在必得的李渔却在乡试中名落孙山,原本稳操胜券的他大受打击。好不容易重整旗鼓,想在明朝举行的最后一次乡试中再次挑战,不料社会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清军攻入江南,考取功名成为了黄粱一梦。
在不断的打击之下,李渔放弃入仕,决定学唐代诗人王维,在自己构筑的乐园——伊山别业(伊园)隐居终生,老死于此。在伊园归隐期间,他为村上的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李渔在村口的大道旁建造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后来被列入了“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一。他提倡修建的水利——石坪坝,在当时改善了村田的水利,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后人也誉之为“李渔坝”。后因为介入一场词讼之中,他便卖去了伊园,举家迁移至杭州,想在杭州发展自己的事业。这一年,李渔四十岁。
初到杭州时,李渔的处境并不好,举日维艰。他不断行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通过不断的探索与观察,发现在杭州不管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还是市井小民、贩夫走卒,都对戏剧、戏文有着浓厚的兴趣。编写戏文、小说在当时是被传统文人、学者视为“贱业”的行当,但是对于李渔来说却是他的谋生之路。
创作对于李渔而言并不是难事,他居住在杭州期间,连续不断有作品问世,他随之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李渔的作品,素材都来源于市井,通俗易懂且贴近百姓生活,符合大众审美,相当畅销,甚至一度脱销。他的作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各地流传,很多不发商贩为了牟利印发盗版书籍,不仅侵犯了他的著作权也影响了他的声誉以及经济收入。为了版权,李渔到处奔波保护自己的权益,后来还举家搬离杭州迁往金陵。
李渔在金陵购买了一处小院,取名芥子园。在金陵居住期间,善于交际的李渔广交好友,上至位高权重的宰相士大夫,下至三教九流和手工艺人,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友与戏友,这些人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文学素材。李渔在结识权贵官吏以寻得庇佑的同时,也游览了很多奇山秀水,他每到一处都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大量创作素材。
晚年时期的李渔因为思乡心切,便回到了故里兰溪。后来为了便于儿子回原籍科考,又迁徙去了杭州,此时的李渔六十七岁。在当地官员、好友的资助下,李渔修建了“层园”,并在此安享晚年。七十岁时,李渔病逝。